媒体报道

您的位置: 媒体报道

成都日报报道:中国首个医师节 揭密21名“好医师”的侧面

发布时间:2018-08-22 来自:邓晓洪 江东帆 /文

8月19日,将迎来中国首个医师节。在这个节日尚未到来的时候,社会各界的关注已经将节日的氛围营造得浓浓烈烈,部分医院也提前开展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

然而在距离医师节尚有5天时间的8月14日傍晚,早已超过下班时间,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部分医生依然在忙碌:

18:40,派驻甘孜州德格县人民医院担任院长一职的心内科专家陈航正在新建的ICU查看设备安装情况,再过几天,甘孜州第一所县级医院ICU即将接收病人;

19:15,呼吸科博士后专家陈云凤刚从处理完一名危重患者走出医院,回家吃完晚饭,她将继续进行关于慢性咳嗽中医药诊疗方案的课题研究;

19:40,肝胆胰血管外科医生王亮已经坐在电脑前,为一名疑难重症病人的精确治疗查阅国内外文献;

20:00,儿科主任向龙尚未离开病房,他带领医生逐一巡视病房,希望通过这种夜间检查为患儿提供更多安全保障;

……

中国首个医师节 揭密21名“好医师”的侧面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医院追求的高质量,以及医疗服务的精细化,这每一项内容,都体现在这些医生的行为细节上。市一医院院长赵聪说,世界上有两种职业是最受人尊敬的,一个是教师,另一个就是医生,“服务人类健康是医师的职业要求,他们不仅是临床实践者,同时也应该是科学家,用科研和创造护卫人民健康,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他们,是公益的彰显者

在德格县,10个医生不断创造高原奇迹

首个“中国医师节”,市一医院派驻甘孜州德格县的10名医护人员注定要在高原上度过。

这个县位于甘孜州西北部,县城的海拔就有3200米。这里是四川、青海和西藏的结合部,平均下来,每平方公里仅有7个人,26个乡镇,距离县城在100公里以内的仅有6个,贫困人口占去整个甘孜州的10%,条件的艰苦不言而喻。

然而,让“传帮带”援藏医疗队忧虑的不是条件的艰苦,而是当地群众健康,人民薄弱的健康意识和受限的医疗条件,让他们亟待通过努力去实现提升,以保障当地群众的健康安全。

今年1月1日,德格县人民医院正式被市一医院托管,4月1日,心内科专家陈航被派到那里担任院长。

中国首个医师节 揭密21名“好医师”的侧面

按照医院“传帮带”要求,每位援藏医生需要带3名弟子,医院用总分制这种严苛的考核方式,要求每位医生完成向徒弟传授技艺的积分,以提高德格县人民医院的诊疗水平。他们鼓励当地医生通过学习后去考取医师执业资格证,如果对考试有难度的当地医生,则采用传授实用技术的方式提升他们的水平。

一边是师带徒提高诊治水平,一边是用托管的方式提升医院管理水平,通过托管前对口支援的铺垫,加上托管后对各种难关的不断攻克,市一医院的“传帮带”队伍正不断在这个高原县创造奇迹。

陈航说,按照上级要求,市一医院要帮助德格县人民医院在一年内开展2项新技术,然而,在时间尚未过半时,他们已经开展了6项新技术,另外还有13项新技术将在年底前实现落地。

其中一项新技术是动态血压监测。陈航说,动态血压监测是治疗高血压的精标准,生活在高原的人,其血压与平原地区的人本身就具有较大差别,截至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高原群体的血压标准。那么,他们的血压该多高才算高?陈航领头的市一医院“传帮带”医疗队不仅仅是将这门新技术开展起来,他们需要做更重要的事情,“我们将依托动态血压监测,专门在这里见一个数据库,将来通过大数据分析,制定一套适用于高原群体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在中国医疗史上,将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划时代意义的事情,还体现在德格县人民医院的发展变化中。

中国首个医师节 揭密21名“好医师”的侧面

在市一医院专家的帮助下,德格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全州18个县唯一一个县级医院的儿科病区。在以前,因为没有专业的儿科病房,对儿童的治疗是参照成人进行的,遇到稍微严重的患儿就不得不选择转院。儿科病房的建立,不仅是德格县当地,就连周边县的患儿也投奔而来。仅仅在今年上半年,该院儿科就入院504人次,其中新生儿47人次,抢救患儿45人次,抢救成功率达到100%。

另外一个“唯一”,是ICU的建设。如今,已经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的德格县人民医院重症病房,再过几天就将正式接收病人。为建设这个全甘孜州县级医院唯一的ICU病房,市一医院投入140余万元,并派去高年资医生朱燚担任建科主管。“投入使用后,德格县以及周边县的重症患者就不会冒着长途转运的生命风险了,县医院的救治水平也将因此大大提升。”

陈航说,在派到德格县人民医院的10名医生中,有7名是共产党员,为此医院党委发文,在德格建立一个党小组,一边抓业务,一边抓党建,“我们的每个援藏成员,不论是党员还是非党员,都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德格县人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技术服务,享有更健康的生活。”他说:“在高原的付出与收获,将让我们的首个医师节变得更有意义。”

他们,是勇敢的创新者

在专业领域,他们想方设法为病人提供最好的技术

在首个“中国医师节”到来的时候,市一医院甲状腺外科医生严宏立有个自我庆祝,他将一名患者的照片设置为手机屏保,但照片只有脖子而没有头像,脖子上戴着一条项链。你很难想象,白皙光洁的脖子属于一个甲状腺肿瘤术后患者:摘除肿瘤,脖子上为何没有疤痕?

中国首个医师节 揭密21名“好医师”的侧面

不论是甲状腺结节还是甲状腺肿瘤,传统的手术,就是在脖子上开刀,结节或者肿瘤虽然拿掉了,但一条横拉的长长疤痕却留下了,这道疤痕被称为“自杀痕”,看起来仿佛用刀自刎过,任何一个患者接受起来都很难。随着技术的发展,严宏立所在的甲状腺外科运用了腔镜技术,只需要在胸腔壁上打3个小孔,用微创的方式就可以摘除结节或者肿瘤。虽然疤痕很小,且可以用衣物遮挡,但这种手术方式也有其缺点,那就是路径长、不便操作、耗时、有一定困难。尽管随着技术的娴熟可以消除手术缺点,但严宏立依然在思考:如何让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更加方便快捷且没有疤痕?

机会总是留给爱总结、善思考且愿意创新的人。从2015年开始,严宏立连续参加了几场在杭州、上海和厦门举办的学术交流会,会上,来自这几大城市同行专家演示了世界最新的手术方式,那就是经口腔路径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只需要在口腔下唇后打孔进入即可摘除甲状腺,这种手术方式适用于良性肿瘤或早癌。

中国首个医师节 揭密21名“好医师”的侧面

在当时,由于科室人力有限,无法派出去进修学习,严宏立决心自己攻克手术,他有熟练的腔镜技术基础,只需要熟悉口腔路径的解剖。于是,他常常去川大华西医院解剖教研室和西南医科大学,请教解剖专家,并反复进行练习。经过长达两年的准备,2017年10月,他采用经口腔路径腔镜技术,成功为一名30多岁的甲状腺早癌患者实施了手术,这一术式的采用,填补了川内空白,截至目前,他已经完成了40余台手术,值得一提的是,川内用这一方式实施手术的,至今唯有市一医院,就连上海等地的患者在得到消息以后都远道而来寻求治疗。

和严宏立一样,市一医院血管外科的王亮也是一名具有开拓精神的医生,通过自身努力,他在市级医疗机构中最早攻克了用微创方式做下肢静脉曲张、腹主动脉瘤以及胸主动脉夹层这些复杂的疾病,让患者、特别是麻醉不耐受的老年患者得到了更好的治疗。

在市一医院,勇于创新始终是一个主旋律,院长赵聪说:“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作为一所大型三甲公立医院、作为这所医院的医生,只有勇于开拓、勇于创新,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满意的服务。”也正是在这样的主旋律下,才涌现出一批像严宏立、王亮,以及开创市级医院运动医学先河的陈志超、微创脊柱专家张宇等等优秀的年轻专家。

他们,是服务的开路者

如何让病人就诊更方便、价格更便宜?他们为此默默付出

一个医者的精神如何呈现?向龙是具有表现力的医生之一,他,是市一医院儿科主任。

中国首个医师节 揭密21名“好医师”的侧面

在综合性医院,儿科向来被认为是“豆芽科”,由于儿科医生承担的风险大且收入低,综合性医院儿科很难发展壮大。2007年,市一医院尚在春熙路时,儿科住院部已经关闭,只剩下门诊。然而,当该院搬迁到新院址后,因为医院辐射面广、服务群众多,作为以公益性为主的公立医院,该院决定恢复并壮大儿科。

向龙是2011年履职儿科主任的,他上任时,儿科规模不及一所县级医院。“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不能让他们舍近求远看病就医,他们的健康更应该得到就近保护。”向龙开始对科室进行整肃,改变“豆芽科”观念,规范医生护士的医疗行为,对科室采取半军事化管理,并大力发展新技术,致力于疑难重症的攻克。经过短短5年的发展,市一医院儿科便成长壮大起来,并于2016年成为成都市综合性医院儿保质量控制中心,仅儿童保健这一个项目,全年就要完成3万多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9月,市一医院儿科经过3年筹备的新生儿开业,这个新生儿科是按照全国最好的新生儿科要求设置的,其硬件和流程属全省一流。它的启用,不仅为我市城南片区的急危重新生儿提供了救治便利,同时成为医院产科坚强后盾。

“如果你一心想着如何去为患者救治提供便利,你就会心甘情愿默默去付出,而付出了,总会得到患者的认可。”向龙说。

为患者默默去付出,市一医院呼吸三科的博士后专家陈云凤同样如此,只是采用的方法不同。

中国首个医师节 揭密21名“好医师”的侧面

陈云凤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肺纤维化具有独特的方法,原因在于她持续10多年不中断的科研。她说,肺纤维化是世界级难题,仅有的一两种西药虽然有效果,但费用及其昂贵,很多患者无力承担,“作为医生,我们需要从病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如果买不起昂贵的药,他们不得不放弃生命。”为了让患者治得起病,她从2004年便开始了用中药复方治疗肺纤维化的科研长跑,通过不间断的努力,她研究出的中药复方有效改善了病人症状,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她的科研课题由此获得了2015年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陈云凤在承担繁忙的临床任务之余,仍未放弃科研。慢性咳嗽也是一大治疗难题,她正在致力于《慢性咳嗽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方案》这一省级科研课题,“确实很辛苦、很累,但是我热爱科研,特别是科研成果转化到临床,让患者得到更好治疗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

在医师节来临的时候,市一医院在院内推选了21名“好医师”,他们将在医师节当天接受表彰,除了以上提到的医生之外,还有很多医生无法一一列出,但在这样一个属于医师的节日,作为患者或者潜在的患者,我们理应向默默奉献的每一位医生的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