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咳嗽案
潘某,女,43岁,公司职员,籍贯四川;居住地:成都双流县;气候稍潮湿,空气质量略差,平素工作忙,锻炼少。因“咽痒咳嗽2月余”于2023年2月21日就诊。患者2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刺激性干咳,咽痒即咳,痰少色白,难咯,咽痛不适,音哑,无畏寒发热及胸痛,无咯血,纳可,眠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黄,脉滑。院外多处治疗(具体不详)效不佳,为求进一步治疗,特来到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医治。
初诊:症见刺激性干咳,咽痒即咳,痰少色白,难咯,咽痛不适,音哑,无胸痛,无咯血,纳可,眠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黄,脉滑。辅助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
中医诊断:咳嗽病。
中医辨证:风盛挛急证。
西医诊断:慢性咳嗽。
辨证论治:患者青年女性,平素工作繁忙,长期办公室工作,锻炼少,体质相对较弱。外邪易犯肺卫,风为百病之长,风先犯之。肺为华盖,风邪侵袭,首先犯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咯痰,咽为肺之门户,风邪善行,风邪袭肺则见咽痒、咽痛不适,喑哑,舌淡红,苔薄黄,脉滑。为风盛挛急之征象。法当疏风宣肺,解痉止咳。方拟苏黄止咳汤加减。
处方:炙麻黄6g、杏仁10g、蝉蜕6g、牛蒡子15g、五味子10g、炙枇杷叶15g、苏子10g、乌梅10g、金荞麦20g、桑白皮20g、百部10g、前胡15g、炒芥子10g、防风10g。6剂,一日一剂,水煎服。
煎服方法:将上药一剂入砂罐,取生水800mL,浸泡半小时,大火煮沸,中火煎煮约12分钟,取汁约300mL,煎3次,每次服用100mL,饭后半小时服,一日三次,日服一剂,连服6剂。
嘱其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厚味之品。避风寒,慎起居,调情志。
二诊(2023年2月28日):服上方后患者咳嗽、咳痰明显缓解,口渴,稍有咽干不适,纳可,眠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黄,脉滑。加马勃15g清热利咽,南沙参20g益气养阴,一日一剂,共6剂,水煎服。煎服方法同上,一日一剂,分三次服,饮食禁忌同前。
三诊(2023年3月8日):患者服用上方有效,诉咳嗽、咳痰减轻,无咽痛咽痒,纳可眠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滑。去牛蒡子、马勃,加用苏梗15g、党参20g。一日一剂,共6剂,水煎服。煎服方法同上,饮食禁忌同前。
四诊(2023年3月14日):服用前方6剂后咳嗽、咯痰、咽痒、音哑诸症消失,予玉屏风口服液服用1月巩固治疗。嘱其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厚味之品。避风寒,慎起居,调情志。调护同前。
3月后随访患者无明显咳嗽咯痰,诸证消失而愈。
按:慢性咳嗽以咳嗽为单一或主要症状超过8周,不伴影像学肺部病变特征。近年来,慢性咳嗽的发病率逐步增高,慢性咳嗽常见于咳嗽变异型哮喘(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以上病因占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比例的70%~95%。咳嗽是影响生活质量和医疗花费的重要因素。慢性咳嗽属于中医学“慢性咳嗽病”、“顽咳”、“内伤咳嗽”、“五脏咳”等疾病范畴,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心、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在辨治慢性咳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黄帝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证候转归及治疗等问题已作了较系统的论述,阐述了气候变化、六气影响及肺可以致咳嗽,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肺为咳”。《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在《内经》脏腑咳的基础上,又论述了风咳、寒咳等不同咳嗽的临床证候。风咳多反复发作,冷风、异味、油烟、污浊空气易于诱发,现代医学认为存在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激发试验多为阳性),迁延难愈,患者长期使用气管舒张剂治疗。风咳属外感咳嗽,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景岳全书•咳嗽》说:“外感之嗽,必因风寒”。外感咳嗽病变性质属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其病理因素为风、寒、暑、湿、燥、火,以风寒为多,病变过程中可发生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等病理转化。外感咳嗽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此案为风盛挛急证,法当疏风宣肺,解痉止咳,方拟“苏黄止咳汤”为基础加减治之。该方由国医大师晁恩祥等领衔研究,方中炙麻黄、苏叶宣肺散寒;牛蒡子、金荞麦清肺化痰宣肺利咽;杏仁润肺止咳;蝉蜕祛风止痒;地龙清肺定喘;苏子、前胡、炙枇杷叶降气化痰;五味子、乌梅敛肺止咳。全方共呈疏风宣肺,解痉止咳之功,临床获得明显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