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积(肺结节)案
五、肺积(肺结节)案
杨某,男,48岁,职员,2021年2月6日初诊。
主诉:间断咳嗽10余年,时有胸闷、气促。
患者籍贯是成都市,10余年前开始间断咳嗽,痰少,无畏寒、发热,胸闷,气促,纳可,二便可,否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流行病学史。2021年1月29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胸部CT示双肺小结节,较大者位于右肺中叶外段,大小约1.5cm*0.7cm,周围见斑片状密度稍高影,右肺中叶外段还有直径约0.7cm的浅淡结节,多系炎性结节。为寻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就诊,刻下症见精神可,面色少华,声音低弱,舌淡,苔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肺积。
中医辨证:肺虚夹痰。
西医诊断:右肺中叶肺结节。
辨证论治:患者间断咳嗽10余年,并伴有胸闷、气促等不适,久咳必然使肺气受损,肺主气,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则会加重咳嗽,时感胸闷、气促;宗气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与人的视、听、说等相关,宗气虚便会言语无力、面色少华,初期的外伤咳嗽则逐渐演变为内伤咳嗽。故治当益气补肺、化痰散结,选用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
处方:黄芪20g,白术10g,法半夏10g,姜厚朴10g,茯苓15g,木香10g,三棱10g,莪术10g,半枝莲10g,夏枯草20g,太子参15g,炙甘草6g,炒白芥子10g,醋北柴胡10g,炒麦芽20g,薏苡仁20g,浙贝母10g,山慈菇15g。6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次。
二诊(2021年2月20日):服上药后胸闷症状有所减轻,咳嗽频率较前减少,纳可,二便可,舌淡,苔白,脉沉细。守上方去柴胡,加橘核15g以通络,继服6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次。
三诊(2021年3月20日):患者诉胸闷、咳嗽明显好转,面色如常,纳可,二便可,脉细。2021年3月17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胸部CT示与前次CT比较右肺中叶最大结节被吸收,余未见明显变化。守上方予以6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次。
按语:《难经》载“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难经》中的息贲即指代肺积,也就是形容呼吸急促、气逆上奔的症状,通常发生在右胁部位,如杯大,长时间无改善会产生发热、恶寒和喘咳等症状,从而造成肺部阻塞。肺积以虚为主,以痰为患,本案肺气虚源于咳嗽经久不愈,致肺气损伤,肺失宣降,生理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肺脾为母子关系,肺气虚则会子盗母气,两者相互影响,使得气机不畅、痰瘀互结。治疗当益气补肺、化痰散结,选用四君子汤和玉屏风散加减,以补肺为主,兼以化瘀。二诊时症状已有减轻,正气得以恢复后应加大化瘀散结之功,于是守原方去柴胡加橘核。三诊时症状明显缓解,胸部CT提示结节吸收,故守原方巩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