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络张(支气管扩张症)案
六、肺络张(支气管扩张症)案
丁某,女,58岁,退休,2014年6月16日初诊。
主诉:反复咳嗽伴咯血10余年,复发3天。
患者籍贯是四川省,居住在成都市郫都区,居处气候炎热,环境潮湿、嘈杂。患者于10余年前开始出现咳嗽,痰中带血、量不多、色鲜红,在当地医院治疗(具体诊治不详)后症状缓解,此后时有发作,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3天前患者因家庭矛盾而烦躁易怒,出现咳嗽阵作,胸闷胁痛,初为痰中带血,继而咯血鲜红,量多时每天约50mL。在当地社区医院治疗(具体诊治不详)无效,病情加重,收入我科住院进一步诊治。刻下症见咳嗽阵作,咯黄稠痰,咯血鲜红,烦躁易怒,时感胸闷不适,伴有气促,眠差,大便干,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西医予以帕珠沙星抗感染,结合中医药治疗。
中医诊断:肺络张。
中医辨证:肝火犯肺。
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症并感染。
辨证论治:患者情绪抑郁,郁久化火,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损。木火刑金,肺津受灼为痰,清肃之令失司,则见咳嗽、咳黄痰;肝火灼肺,损伤肺络,血渗上溢,则见咯血鲜红;肝火内炽,木火刑金则见胸闷气促、失眠、口苦;热邪伤津则见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弦细为肝火犯肺之征象。故法当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选用咯血方合清金化痰汤治疗。
处方:青黛10g,诃子10g,瓜蒌仁15g,山栀子10g,橘红10g,茯苓10g,贝母15g,桔梗15g,麦冬15g,知母15g,黄芩15g,栀子10g,桑白皮30g,淡豆豉20g,海浮石15g,甘草6g。6剂,水煎服。
煎服法:将上药一剂入砂罐,取生水800mL,浸泡半小时,大火煮沸,中火煎煮约15分钟,共煎3次,每次取汁约100mL,每日1剂,分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每次100mL,连服6剂。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清稀之品,禁忌肥厚油腻温热之品,也不宜咸菜、火锅辛辣之品。
二诊(2014年6月24日):服前方6剂后患者咳嗽、胸闷等症状明显减轻,偶有痰中带血,无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减轻。守上方去淡豆豉、桔梗,继服6剂。煎服法及调护同前。
三诊(2014年7月2日):服用前方6剂后诸症消失,嘱服逍遥丸巩固治疗1个月。
3个月后随访,患者无明显咳嗽、咯血,诸症消失而愈。
按语:肺络张是因邪气犯肺、肺气痹阻、痰浊内蕴、肺络扩张所致,是以慢性咳嗽、咯吐大量黏痰或脓痰、间断咳血为主要表现的肺系疾病。火热、痰湿、瘀血是支气管扩张症的常见致病原因,情志不遂以郁怒伤肝是其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本病案为肝火犯肺、灼伤肺络而成。
咳血方出自《丹溪心法》,为理血剂,具有清肝宁肺、凉血止血之功效,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症见咳嗽,咳痰、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本方证系肝火犯肺、灼伤肺络所致。肺为清虚之脏,木火刑金,肺津受灼为痰,清肃之令失司,故见咳嗽痰稠、咯吐不爽;肝火灼肺,损伤肺络,血渗上溢,故见痰中带血;肝火内炽,故见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火热炽盛之征。本方证病位虽在肺,但病本却在肝。按治病求本的原则,治当清肝泻火,使火清气降,肺金自宁。方中青黛咸寒,入肝肺二经,清肝泻火、凉血止血;山栀子苦寒,入心肝肺经,清热凉血、泻火除烦,炒黑可入血分而止血;两药合用,澄本清源,共为君药。火热灼津成痰,痰不除则咳不止,咳不止则血难宁,故用瓜蒌仁甘寒入肺以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海浮石清肺降火、软坚化痰,共为臣药。诃子苦涩平,入肺和大肠经,清降敛肺、化痰止咳,用以为佐。诸药合用,共奏清肝宁肺之功,使木不刑金,肺复宣降,痰化咳平,其血自止。寓止血于清热泻火之中,虽不专用止血药,火热得清则血不妄行,为图本之法。
清金化痰汤来源于《医学统旨》,方中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茯苓健脾利湿,湿去则痰自消;瓜蒌仁、贝母、桔梗清热涤痰,宽胸开结;麦冬、知母养阴清热,润肺止咳;黄芩、栀子、桑白皮清泻肺火;甘草补土而和中。全方共奏化痰止咳、清热润肺之功,适用于痰浊不化、蕴而化热之证。两方合用,则效彰力宏,达到止血之效。